专业教育

Professional Education

专业教育

首页 > 专业教育 > 正文

教育点亮灵魂之光——大健康学院食品健康教研室《梦想与实践》第二辑读书笔记

发布时间:2025-07-02阅读数:

“我觉得我们考试大概率可能考不过985的学生,那考试之外呢?我们讲素质能力、创造力、领导力、想象力,我们在这些方面去培养。就是我懂艺术,我喜欢体育,喜欢写作,喜欢演讲,会剧本杀,会组织一个活动,会给领导写演讲稿,如果我的工作单位让我搞一个策划,我10分钟就把方案做出来,而且还很有新意。在所有这些需要创造力的方面,那我觉得我们的学生不一定差,我们只是考试的时候不如你。”

——2014年5月17日彭鸿斌董事长在晋中信息学院“通识十年,我们在成长”分享会上的讲话

四位一体双院制:赋予学生独特的 “含金量 ”

作为学院校企合作的负责人及教研室主任,在与企业的交流中,深切体会到四位一体双院制育人模式的独特价值,对彭董事长上述的讲话内容感到无比认同。每当在和企业洽谈也好,交流也好,都会涉及到向企业介绍我校的优势,每每我都会自豪地向其介绍最闪耀的那一个,那就是四位一体双院制的育人模式。

还记得十一年前刚来到学校工作,对这些办学定位没有太深的理解和体会,随着工作的延续,以及承担了教研室主任这样的职责,慢慢的让我认识到了,四位一体双院制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意味着什么?那就是学校赋予学生的“含金量”。很多企业反馈,我们的学生不仅专业扎实,而且自信、积极、坚韧,组织沟通能力出众。" 这一育人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,将专业教育、完满教育、通识教育、商科教育有机融合,同时引入书院制,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。当我把四位一体双院制的育人模式介绍给他们听的时候,企业负责人无一不赞同我们的育人模式。

此外,作为异科导师,我已经辅导两届学生,很巧他们都是专升本的学生,在日常交流中发现不止一个学生和我抱怨过两件事,一是为什么我们学校要给学设计的同学开设领导力相关课程,二是学校的活动为什么这么多。每当遇到学生提出这样的疑惑,我就会把我和企业沟通时的感悟说给他们听:“你们学设计肯定学不过中央美院和那些一流学校的学生,那你靠什么和他们在人才市场竞争,靠的就你们比他们更会策划活动,更会处理各种工作关系,更会写文案,更积极乐观,而学校的商科、通识、完满教育就是培养你们这些特质的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食品健康教研室主任 戴铭成

教育的终极意义:让每个灵魂绽放独特光芒

十余年教学生涯,我见证无数年轻生命的成长轨迹,也愈发懂得:教育的终极意义,不是将所有人推向世俗定义的 “成功”,而是让每个灵魂都能在合适的土壤里,绽放独属于自己的光芒。

课堂上,学生们如同形态各异的星辰。有的天赋出众,知识吸收迅速;有的则像缓慢打磨的璞玉,需要更多耐心与引导。但我始终相信,每个人都有独特价值。就像 2013 级的小石,指导她完成毕业论文时,我和同学都倍感吃力—她理解专业知识的速度较慢,常常需要反复讲解。可她身上有着难得的细腻与坚韧,总能在细节处展现独特视角。毕业后,小石没有成为学术精英,却在平凡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坐标。如今,她在朋友圈分享烘焙日常、亲子互动,将家庭经营得温馨美满,眉眼间洋溢的满足,正是对 “人生赢家” 的生动诠释。

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唤醒,让乔木高耸成荫,让小草润泽生光,赋予 “平凡” 以尊严。社区里普及垃圾分类的志愿者、工厂里严守质量的工人、家庭中传递温暖的母亲…… 这些构筑社会基石的普通人,他们的幸福并非源于与他人的比较,而是来自对自身价值的确信。

如今站在讲台上,我常对学生说:“未来,无论你手握移液管探索科学,还是持锅铲烹饪生活,只要坚守专业赋予的良知与热爱,便是最好的人生答卷。” 教育从不是批量生产 “优秀” 的流水线,而是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,是灵魂与灵魂之间温暖的对话。唯有让学生在各自的道路上找到方向与价值,教育才算真正完成了使命。              

——食品健康教研室教师 鹿利燕

创新思维与教育情怀:《梦想与实践》带来的启示

阅读彭鸿斌博士的《梦想与实践》,张丹老师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革新的大门。书中不仅讲述了教育梦想的实现历程,更让我对作者本人有了深入了解,书中展现的创新思维、坚韧毅力和教育情怀,为我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启发。

彭鸿斌博士展现出的创新思维令人钦佩。在他看来,工业化教育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,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。于是,他大胆提出“四位一体双院制+特色课程”的创新教育模式,打破学科与生活的界限,将专业教育、完满教育、通识教育、商科教育有机融合,同时引入书院制,注重学生社交、艺术、体育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。这种敢为人先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框架的创新精神,体现出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与前瞻性眼光。在日常教学中,我们也应学习他这种创新思维,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模式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。

在实现教育梦想的道路上,彭鸿斌博士的坚韧毅力同样值得学习。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在推行创新教育模式过程中遭遇的重重困难,如资源匮乏、师资短缺、传统观念的阻力等。但他没有退缩,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,积极寻求解决办法。面对师资问题,他通过优化招聘机制、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,逐步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;面对传统观念的质疑,他用实际教学成果说话,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接受他的教育理念。这种在困境中坚守、在挫折中奋起的精神,让我深刻认识到,教育改革之路充满艰辛,作为教师,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抗压能力,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,不惧困难,勇往直前。

此外,彭鸿斌博士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怀也深深打动了我。他始终将“育人”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,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创造价值,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。从他提出的“全生异科导师”制度,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,无不体现出他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。这种教育情怀,源自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,也源自他对学生未来的深切期望。作为专业教师,我们也应怀有这样的教育情怀,在传授知识的同时,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,用爱心和耐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。

阅读《梦想与实践》,是一次与教育理想对话的过程,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彭鸿斌博士这位优秀教育者的过程。他的创新思维、坚韧毅力和教育情怀,都将成为我在教育道路上前行的动力与指引。作为专业教师,我将以他为榜样,怀揣梦想,勇于实践,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,提升教学质量,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,在教育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梦想篇章。

——食品健康教研室教师 张丹

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辅导:让每个梦想找到生长点

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,我经常会思考,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?在彭鸿斌董事长的《梦想与实践》一书中,我找到了答案。彭董事长在书中传递这样一种教育理念:教育不能像工业化流水线一样追求统一标准,教育者的使命,是让学生在爱与责任的浸润中成长为完整的人。这种理念像一束光,照亮了我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。

一、差异化教学:拒绝流水线,培育独特灵魂

彭董事长在《梦想与实践》书中写道,“教育的理念:卷到极致不如不同”,“不必参考别人,成为你自己”。此外,书中倡导尊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,生动诠释了差异化发展的核心逻辑。不仅学校发展需要“错位竞争”,教师授课也需要因材施教,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,为学生提供差异化发展路径。如为“慢热型”学生设计阶梯式任务;给“创意型”学生开辟自由展示区;让“实践型”学生主导项目学习。与学生的沟通中,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,丰富大学生活,在学校提供的富有内涵、情趣高雅、丰富生动、极具魅力的环境中使自己得到陶冶、受到感染、获得启迪,提升自我。

二、个性化辅导:让每个梦想找到“生长点”

“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团火。”这句话像一记警钟,让我开始反思:我们是否在批量生产“标准答案”,而非培育有生命力的思想?彭鸿斌董事长在《梦想与实践》书中强调“大学教育课堂内外同样重要”,同时教育者的使命,也体现在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。工作中,教师需关注学生课外兴趣及各种需求,比如曾经有个学生很内向,但很喜欢音乐,无奈羞于表达,通过多次沟通交流,学生加入艺术团,开启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之旅,组建了乐队并发行了原创歌曲。再比如,2025届的一个毕业生,执着于报考985院校研究生,作为专业课老师,我们能做的是鼓励加辅导陪伴,最终她敢想敢干,实现了自己的名校研究生梦。这些案例让我明白,教育不是“改造”,而是“发现”与“陪伴”,为每个梦想找到“生长点”。

合上这本书,我深刻体会到彭鸿斌董事长既是理想主义者,又是务实派。他用“用商业思维办教育,用教育情怀做商业”的独特智慧,打造了一个教育新模式;也让我深刻感受到:差异化教学不是技巧,而是信仰;个性化辅导不是任务,而是责任。

——食品健康教研室教师 连文绮

教育的本质:点燃火种,唤醒潜能

教育的本质,是引导人认知自我与世界、唤醒内在潜能,并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。它并非单纯灌输知识,而是像点燃火种——通过启发思考,让个体理解生命的意义、建立价值判断,学会在探索中发现自己的能力边界。然而现实中,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,学生长期被成绩标尺衡量,学生是否成功只有分数能衡量,每天只是为分数在忙碌,造成学生对自我的怀疑,引发逆反、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被压抑,兴趣爱好与特长难以发展,成为“单向度的人”。

我校提倡的最体育最艺术恰恰弥补了这个短板,学校投资到任何可能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方面,操场上有挥洒汗水的学生、游泳馆有奋力拼搏的学生、乌马河有沉浸在剧情里的学生、辩论赛上有唇枪舌剑的学生、每个学生都在这里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,微信朋友圈中时不时学生在炫耀着自己获得的奖状。这不是一张张普通的奖状,这是多年来他们很长时间都缺失的认可感。十几年寒窗苦读,因为成绩不理想被家长、老师、学校所忽视,甚至贬低,他们曾经多少次自我否定、以为人生的路也就如此了,没曾想到原来自己也可以是那个站在高高领奖台的那一个,原来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优秀者。

——食品健康教研室教师 陈灿灿

育革新启示录:在实践中点燃学生的火焰

2013年踏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时,我未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学院四次更名的亲历者。从农业与生命科学系到环境科学与食品工程系,再到食品与环境学院,直至如今的大健康学院,名称更迭的背后是专业边界的消融与重构,恰如彭鸿斌董事长在《梦想与实践(第二辑)》中所言: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,优秀是跟自己比的成长观。

初入校时,我像一颗被随意播撒的种子,在传统农科土壤中迷茫生长。直到学校启动完满教育改革,要求我们走进企业调研、参与影评写作、策划社团活动,我才逐渐理解彭提出的四位一体双院制真谛——专业教育需与通识能力、商科思维、实践素养同频共振。今年学院正式更名大健康学院,彭在书中写道:“真正的人才,是能把实验室技术变成街头巷尾的烟火气。”受此启发,我带领毕业生做毕业论文时,选择研发低糖红枣糕,从配方调试到产品试做,再试着做推广,每个环节都在验证教育需服务本土需求的理念。当看到学生们吃后高兴的这糕点让我想起了家味道”,我忽然懂了彭所说的教育是点燃火焰”——我们不仅在传承技术,更在传递温暖。

如今站在教师生涯的起点回望,学院变迁史恰似一部教育革新启示录。彭说:敢为天下先,不走寻常路从农科生到教育者,我始终在破茧:破专业之茧,破理念之茧,最终破自我设限之茧。未来,我愿做那支点燃学生火焰的火柴,让教育的星光,在每一次实践碰撞中永恒跃动。

——食品健康教研室教师 贾相岳

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,点亮灵魂之光,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独特的光彩。大健康学院食品健康教研室的老师们,正以《梦想与实践》为指引,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梦想篇章。